“没考上本科,学门技术真能有出路吗?”
“进工厂当技工,这辈子是不是就困在流水线了?”
这样的疑问,像悬在许多青年头顶的问号——当“名校毕业即年薪百万”的故事充斥社交网络,当“35岁职场危机”的焦虑提前蔓延,许多年轻人在学历内卷与行业变迁中陷入迷茫:手握一技之长,真能在这个“看学历、追风口”的时代闯出名堂吗?
答案藏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在第十一个世界青年技能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4位不同领域的技能青年,他们以技能之火点燃奋斗青春,打开了职业发展新空间,照亮了人生前程。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年轻人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文物。图片来源:新华社
1.学好一技之长,就业有了“敲门砖”
“当机器人的指挥官”,这个梦想很早便在敖佳豪的心中扎下根。
今年7月,21岁的他正式入职深圳市美格信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工业机器人运维技术支持人员,梦想的种子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有点腼腆的技能青年坚定地说:“在深圳技师学院中德智造学院学习的五年,是助我攀登的阶梯。”
校企合作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一大亮点,学院与德国客尼教育集团、西门子股份公司紧密合作,将生产线“搬”进校园。因此,学习的技术、场景、标准等要与企业无缝衔接。
“不仅要学机械装配、编程、线路设计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装配小型机器人、编辑产线机器。”学习期间,敖佳豪印象最深的就是熬夜。为了设计一个小型机器,他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宿舍熬到凌晨五点,困到眼皮打架就去洗把脸,回来盯着软件代码接着改参数。
“如果不亲自攻克难题,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难题,技能就无法精进。”一天天的坚持换来了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他先后获得了“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深圳市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二等奖,成为校园里的“技术明星”。
实战的机会终于到来。2024年,敖佳豪被推荐到深圳市美格信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实习。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越南,协助当地工程师调试设备。
语言不通、资源缺乏、技术难题多,考验巨大!单枪匹马的敖佳豪有点慌:“有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想到代表公司,就必须挑起这个担子。”经历一番思想斗争,他振作起来:一边借助手机翻译软件沟通,一边向资深工程师电话请教。一个月后,故障全部解决,敖佳豪瘦了一圈。
人瘦了,心态却稳了,“小白”逐渐成为熟手。紧接着,敖佳豪参与小米耳机调试项目,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对标竞品三个月的调试量,助力公司守住市场份额。部门同事一致评价:“小敖在难题面前扛得住!”
实习期满,公司向他敞开大门,敖佳豪成为海外部最年轻的全能型选手。“让自己的所长发挥到极致”,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正蓄力远航。

在上海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现场,参赛者操作机器人进行工业场景料箱搬运比赛。图片来源:新华社
链接: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劳动者的重任。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40所,全年技工院校共招生157.2万人,应届毕业生126.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7%。在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背景下,技工院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了紧密的产教融合生态链,为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广大技能人才成长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
2.技能“变现”月入过万,“河北福嫂”拥抱新生活
石家庄一户温馨的婴儿房内,张文正熟练地收纳婴儿衣物,她手指灵巧翻动,柔软的布料被折出整齐的棱角。这个曾为生计发愁的农村女青年,如今36岁已是月入过万的“河北福嫂”。
此前,张文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高中毕业后,这位邢台姑娘曾在批发市场站柜台,又相继经营服装店、饭馆,“过山车”式的收入,扛不住家庭渐增的花销。往后日子怎么过?她心里也没底。
恰逢母亲考取育婴师资格证后收入改善,张文眼前一亮:“月嫂收入可观,我也可以学这门技术。”2019年,她毅然走进石家庄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基础的母婴照护,首单就挣回了报名费。
从伸手要钱到“技能换钱”,张文重拾对生活的期望,“我踏实学、踏实干,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她抓住“河北福嫂”免费培训的机会,两次重返课堂,“‘福嫂’机构服务好、课程全,不光包食宿,还主动帮我们搭线找活儿。”培训中,张文劲头十足,先后学习产后修复、月子餐、收纳等进阶技能,一心“闯”高端市场。
“区分各类黄疸的笔记,我记了整整三页,但真功夫还要在实践里磨。”靠着这份较真,她把自己“磨”得“门门精、样样通”,月收入稳稳过万。如今她邀约不断,更积攒了不少回头客,“一位服务过两次的宝妈给我写了表扬信,”简短的几段文字,张文读了又读,“觉得比啥都珍贵。”
望着床头整齐的六本证书,张文眼睛亮晶晶的,“这是收入保障,更是自我提升。”从买几十元的衣服要精打细算,到如今能轻松享用一顿大餐;从手足无措,到沉稳服务各类家庭——技能带来的,早已超越工资卡上的数字,更是生活品质与心态的蜕变。
面对渐成主力的90、00后客户,张文又有了新规划:精进西点制作,满足多样味蕾;还要跨界学化妆,奔赴多年热爱。“现在有能力了,也该好好‘服务’自己一回!”她目光灼灼,满是憧憬。技能照亮的,不只是职业路,更是她越发开阔的人生。

在“河北福嫂”培训基地,一批即将上岗的育婴师正参加培训。 图片来源:“河北福嫂”培训基地
链接:
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人社部坚持促就业导向,推进政策体系、组织实施、基础能力等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2022-2024年全国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共惠及5475万人次。2025年3月,人社部、财政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自2025至2027年底面向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补贴1000万人次以上,助力更多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就业增收。
3.从叛逆少年到登顶世赛,一把铲刀“抹”出精彩人生
眼前的熊首钰,阳光帅气,皮肤白净,让人难以与他从事的专业联系起来。手握一把铲刀,凭借精湛的抹灰、砌墙等手艺,他摘得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金牌。
更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这个来自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的少年,还是父亲口中的叛逆少年。熊首钰16岁便外出打工,发过传单、送过外卖,在工地里搬过砖,到火锅店当过小工,但没有一技之长,始终无法立足于社会。
2019年,父母把17岁的熊首钰送进重庆建筑技师学院,学习建筑施工专业,打算让他毕业后从事现场技术管理,“学管理更体面”。
然而,熊首钰在一次技能展示中见识了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师兄制作的一面石膏板光洁如镜,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我想学的手艺!”不顾父母的反对,他毅然选择了这条技能之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初学抹灰,墙面怎么也抹不平,更别说像镜子了;轻钢龙骨切割,尺寸屡屡出错;一块石膏板几十斤重,搬运起来体力消耗很大。
更煎熬的是,每天都要经历看齐世赛标准的高强度训练:为拉直一根线练到凌晨2点,为砌平一面墙练到右臂比左臂粗壮。训练服湿透又干透,最多一天更换四五次。“看得见的苦,比找不到未来的苦好上千倍。”他没有退缩。
竞赛之路远非坦途。2020年市选拔赛失利,他深感沮丧并一度萌生退意,教练将他从迷茫中拉出来。他再度扎进实训室:4页纸密密麻麻的规则、150种设施、20种材料烂熟于心;12毫米厚的木板,他能削至不足1毫米;制作一面2米多高的墙体,误差几乎0毫米。
最终,熊首钰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出战世赛的选手,一举夺魁。
“吃过无技傍身的苦,才知道技能这碗饭有多香。”靠着这把手艺,熊首钰一步步走出了农村、走出了重庆,最终站上世界技能之巅。如今,身披荣光的他成为母校的实训教师,将赛事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为更多青年照亮可奔赴的前程。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熊首钰(中)摘得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金牌。 图片来源:世界技能大赛官网
链接:
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我国每年有上千万人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赛事活动,一大批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了出彩人生。我国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自2011年起五次征战世界技能大赛,累计获得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和58个优胜奖。如今,我国初步形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4.23岁评上高级技师,成才之路越来越宽
23岁,怎么评上高级技师?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四分公司传操厂房的车间里,数控车工吕世伟笑而不语,他手中操控的,是坦克关键零部件,精度要求达0.01毫米,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八分之一。
然而,这份从容并非一蹴而就。2020年,吕世伟还是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系的学生,初登操作台时,他有些懵:“书本上的理论,到了机器前好像失了灵,精度总差那么一点。”
得益于“新型学徒制”,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理论与操作终于“对上号”。毕业前,吕世伟进入一机集团实习,白天跟着师傅在产线加工坦克零部件,晚上消化工艺原理。短短半年,凭借着扎实技能,吕世伟就考取了“高级工”,顺利结业并直接转正上岗。
调参数、磨螺丝,入职后,是日复一日精密而枯燥的生产。工友们闲谈,集团积极响应“新八级工”制度,技能竞赛优胜者有机会直接晋升等级。听者有意,吕世伟决心在内蒙古自治区数控车工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一展身手。
备赛之路充满挑战,切槽精度与表面光洁度成了难啃的“硬骨头”。车间生产任务繁重,吕世伟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在机床旁反复试验,向厂里专家求教,调整参数组合。凭着这股钻研劲儿,他最终攻克了技术瓶颈,一举夺魁!
2024年,凭借过硬技能和大赛成绩,仅入职2年的吕世伟破格晋升高级技师!按照传统路子,这通常需要熬上十年以上。
“每月多500元技能补贴,”他说,“但更关键的是‘新八级工’让我看到未来!高级技师不再是顶,上面还有特级、首席,路宽了!”
如今,吕世伟已如愿加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在创新前沿,这位年轻的高级技师的成才之路,才刚刚开始。

河北省任丘市一家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人在操作数控设备。图片来源:新华社
链接:
针对青年技能人才面临的“学用脱节”“晋升无门”“价值低估”等成长困境,一系列措施精准打通职业发展“堵点”。2022年3月,《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印发,将技能等级从五级拓展为八级,向上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向下增设学徒工。今年,《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发力,明确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9项重点任务,让青年技能人才成长有阶梯、发展有空间,用精湛技能迎来人生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