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是我国原创的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品牌项目。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强调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这标志鲁班工坊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目前,鲁班工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小而美”民生项目的关键发力点,呈现出助力全球职教治理效能提升、推动标准治理体系建设升级、创新区域文明互鉴实践的发展态势。同时,面临在地融合机制不够完善、国际传播影响力有待提升、西方媒体片面报道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建议深化在地融合,拓展国际传播,应对舆论挑战,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下鲁班工坊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
国际布局加速拓展,全球职教治理效能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亚非欧三大洲建成了30余个鲁班工坊,合作领域从传统制造业扩展至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初步形成以“数字丝绸之路”为轴线、能源与先进制造双轮驱动的全球职教合作网络。近年来,鲁班工坊推动多项中国职教标准融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从单一技术输出向“标准—技术—治理”三位一体输出的战略升级。如哈萨克斯坦工坊建成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实训基地,贯通“教学标准—产业认证—企业用工”链条。
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推动标准治理体系建设升级。鲁班工坊作为“一带一路”产能协同治理的重要载体,构建“国际认证﹢产业链垂直整合”等创新合作机制。如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工坊,我国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智慧畜牧系统显著提升了当地养殖效率。合作开发国际化标准,构建标准治理新路径,有效应对区域治理碎片化问题。
打造人文共同体,创新区域文明互鉴实践。鲁班工坊以“技能为体、人文为魂”的互鉴模式,开创技术时代文明互鉴新范式。以工匠精神促进文化互动,埃及项目推动“班墨文化”在地化传承。创新构建“非遗﹢职教”双向赋能体系,乌干达项目适配非洲教育传统,创造新型文化交往符号。
鲁班工坊当前的发展亦面临如下挑战:
在地融合机制尚不完善。鲁班工坊对合作国国情和行业标准的研究有待深入,与合作国家在战略协同及目标对接方面精准度欠佳。同时,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未能为企业海外业务拓展提供全方位、长期性战略支持。
国际传播影响力亟待提升。通过对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调研,发现当前鲁班工坊还面临传播主体不够多元、内容生产程式化、受众触达浅层化等问题,亟须构建基于数字治理的新型国际传播共同体。
西方媒体片面报道。国际舆论场中,部分西方媒体对鲁班工坊进行片面报道,仅关注文化“输出”,而对鲁班工坊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当地劳动力技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报道还不够充分。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深化在地融合,保障可持续发展。建立常态化战略对话机制,共同制定发展目标和规划,提高战略协同性。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分析鲁班工坊共建地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在外人才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与当地实际、企业核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拓展国际传播,提升海外影响力。制定全面的国际传播策略,明确受众定位和核心信息,整合资源,打造多语种、多形式的传播矩阵。丰富内容产出,增加技能分享、师生故事等贴近受众生活和兴趣的内容。积极参与教育展、学术论坛等,提升在国际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应对舆论挑战,维护国际形象。加强舆论监测和分析,实时跟踪动态,制定应对方案。通过官方渠道、国际媒体合作、海外合作伙伴发声等方式多渠道、及时应对片面报道,加强正面宣传。强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鲁班工坊国际职教品牌形象。
(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